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

向疾病禮敬---賈伯斯史丹福大學演說偶感

           我的老師們總是說:每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都有其任務的,而老師們總是慈悲的說:『每個眾生都是珍貴的,相互影響的,宇宙的運行都是這些小螺絲組成的鉅大的網,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我皆參與其中運行,此生如曇花般梢縱即逝,必須好好的珍惜瑕滿人身,克盡職守完成此生的任務』。不管您我的任務是什麼?如今我深信那是人性最深層的追尋,人的心性永遠是比我們凡夫的心更了悟真理。某一天有人傳給我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精采的演說,我深受感動與啟發,不因為他是著名的名人;更不因為他的職位高高在上,我讚嘆佩服於他那不屈不饒的信念和禮敬死亡與疾病的勇氣和智慧,在這裡我見到了人類靈性最美也最有希望的典範。我深信將有許許多多的人會受到啟發與影響,他說: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的名聲、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只有最真實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賈伯斯說他被診斷罹患胰臟癌並被告知只有5、6個月的生命後,這是他最接近死亡的時候,他說:經歷此事後,我可以比先前死亡只是純粹想像時,要能更肯定地告訴你們下面這些沒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著上天堂。沒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著上天堂。但是死亡是我們共同的終點,沒有人得過。這是註定的,因為死亡很可能就是生命中最棒的發明,是生命交替的媒介,送走老人們,給新生代開出道路。現在你們是新生代,但是不久的將來,你們也會逐漸變老,被送出人生的舞台。抱歉講得這麼戲劇化,但是這是真的。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裡。不要被教條所侷限-- 盲從教條就是活在別人思考結果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最重要的,擁有追隨自己內心與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與直覺多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從賈伯斯的演講中看見真實的勇氣與智慧,也讓我更加明白老師們總是說此生的修持是多麼的重要與急迫。感謝那不知名的翻譯與將演講影音檔PO上網的人,想想我自己不知道有多麼的幸運無時無刻都有老師來教導與提醒,感恩每天與我在職場上相遇的病患眾生,您們都是菩薩的化現,此生修持上的老師,透過您們示現,讓人更理解生命的無常與可貴。既然疾病與死亡都是人共同必經的終點,無人可避免。必然是上天讓人類更趨近真理的巧妙安排,終點是一樣的,過程將會是不一樣且有個別性的。我喜歡以下這個由17世紀偉大的上師吉美林巴(Rigdzin Jigme Lingpa,1729年-1798年)所寫的詩。因此我們真的要禮敬疾病與正視死亡,那就能克服疾病與死亡的恐懼而勇敢的活出繽紛充實的人生,完成此生的任務。
Poem About Sickness by Rigdzin Jigme Lingpa
關於疾病的詩 吉美林巴

Sicknesses are the brooms sweeping your evil deeds.
疾病全面掃除你的惡業
Seeing the sicknesses as the teachers, pray to them.
向它們祈禱,因為疾病如同導師
Sicknesses are coming to you by the kindness of the masters and the Three Jewels.
疾病的到來是上師與三寶的慈悲
Sicknesses are your accomplishments, so worship them as the deities.
疾病是成就,禮敬它們如同上帝
Sicknesses are the signs that your bad karmas are being exhausted.
疾病是惡業耗盡的徵兆
Do not look at the face of your sickness, but at the one (the mind) who is sick.
勿著眼於疾病表相,而是我們的心生病
Do not place the sicknesses on your mind, but place your naked intrinsic awareness upon your sickness.
勿將疾病放在你心中,而要安置你赤裸裸的內在覺知在疾病上

This is the instruction on sickness arising as the Dharmakaya.
這是如同法身一樣在疾病升起時的指引
The body is inanimate and mind is emptiness.
身體死亡而心是空性的
What can cause pain to an inanimate thing or harm to the emptiness?
有什麼可以導致已死亡的東西疼痛或傷害空性的呢?
Search for where the sicknesses are coming from, where they go, and where they dwell.
尋找疾病來自何方?去向何處?它們在那裡?
Sicknesses are mere sudden projections of your thoughts.
疾病僅僅是你的念頭突然的投射
When those thoughts disappear, the sicknesses dissolve too.
當這些念頭消失,疾病也就消融了
There is not better fuel (than sicknesses) to burn off the bad karmas.
沒有比疾病更好的燃料來燒盡惡業
Don't get into entertaining a sad mind or negative views (over the sicknesses),
勿沉陷於悲傷的心緒中或負面的見地上
But see them as the signs of the waning of your bad karmas, and rejoice over them.
而要視疾病為惡業衰弱的徵兆,並為它們感到欣喜

This poem comes from Masters of Meditation and Miracles, p. 126, translated by Tulku Thondup
這首詩是出自於"禪修與奇蹟之大師"第26頁,英文版由圖庫東渡仁波切翻譯
                            阿米攝於France, Marseille

  

..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捨得,是一種智慧的展現




離開研究生生崖後,就規定自己要培養每一個月閱讀一本書的習慣,繼上個月讀完的有一種心態叫放下後,我覺得另一本同一系列不同作者所寫的這一本:有一種心境叫捨得也是不錯的好書。

「捨得」是一種心境。「捨得」是一種領悟。「捨得」是一種精神。「捨得」是一種智慧懂得「捨得」的人,才能真正懂得人生的處世哲學。已擁有「捨得」的您,一定不能錯過分析更入微、演譯更透徹的《有一種境界叫捨得貳》;而錯過「捨得」的您,更要給自己一個再成長的機會,進入「捨得」境界開啟智慧之門!
當你握緊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捨得」是處事的哲學、是心境的選擇,是用另一個角度看自己。「有捨有得、不捨不得」,領悟捨得的道理,才能拓寬人生視野,才能開出沙漠之花。

「捨得」是一種人生態度。人不到一定境界,是不會明白「捨得」兩字的真正含義的。捨並不意味放棄,而在於將來更高層次的獲得。這不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恰好是一種可取的、清醒的人生觀。一個人只有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才能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真正的事業上,在「捨得」之中成就自己。(資料來源:有一種境界叫捨得 )

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

平安鐘---感恩惜福

        台北捷運中山地下街水景舞台區,有一地標「平安鐘」,為了紀念九二一大地震,由法鼓山發起,各界共同完成的歷史紀念物。象徵著經過九二一大地震的災難後,台灣人民重新站起來;而設置在捷運總站的意義,就是希望能為平安祈福,並且提醒我們要感恩、知福且惜福。




     人真的要有感恩心並且要能惜福知足,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許多值得回憶和留戀的人,不管是親人、友人、愛人、老師等。這些人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都曾給過我們關愛,給過我們幫助,他們是我們值得終生感恩的人。有一顆感恩的心,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才曉得自己承受了太多,才知道更應該歡歡喜喜的付出自己所有及所能。

   以感恩的心面對每一件事,服務於他人,用寬容大度、盡職盡責、勤勉工作,恪守本分,就會忘掉困難、失敗、無奈等諸多的不如意,心中充滿良善,勇敢地面對、達觀的處世,積極的面對生活,那麼你感受的絕不僅是心靈的寧靜。一個懷有感恩之心的人,生活也必將賦予最大的回報。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能感受到人世間的溫暖與快樂,才能體會到智慧的力量、人格的尊嚴,才能譜出生命的樂章;只有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才能讓我們擁有真摯的友誼,發現生命的真諦。


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某一天的早晨---走路運動

醫護人員上班都非常的忙碌,很多人一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擺平在床上先小睡一番,才能再作其他的事。有時候我也是會這樣,真的是太累了!不過呢,為了健康還是要多多運動比較好。而趁早養成每天持續一種運動的習慣是我們這一輩子應該要有的健康好習慣,就我個人而言幾乎每天會練幾分鐘的氣功--這種中華民族的武術國粹。以前還在學校時,如果不是很累,我有時會從北醫走回台大,絕對不是要省車錢,走路也是很好的運動,一邊走路還可以一邊想一些事情,或是複習一下方才上完課的內容。已經很久沒有這麼走走路了,那一天放假,起個一大早從這兒出發,沿著馬路慢走到大安公園。公園裡,有許多的人在運動,也有些人在攝影.......。雖然有許多的人,四週的環境還算有一點安靜的,至少還可以享受的這繁雜的都市中的寧靜.........
出發去走路
好像才走一會兒而已,一下子就到大安森林公園了

這安靜的綠色通道讓人覺得很安靜,但你能想像旁邊不到50公尺的距離的馬路上,已是車水馬龍人車鼎沸囉!


公園內的觀世音菩薩
攝影科系的學生正在拍攝,公園內這尊很特別的觀音雕像
在大安公園運動的人們




走了不少路應該也消耗了一些熱量了吧 來吧!享用一頓營養豐富的西式早餐

途中經過美麗的北門建築
回到台大院內 這個在醫護大樓旁邊的小花園
醫護大樓旁小花園內不知名的白色花朵
這種紫色的小花,白天會綻放但一到晚上就向人一樣也會合起來睡覺喔!它的品種還真多有粉色、白色、紫色、紅色的

阿!泡一杯咖啡享受閱讀的樂趣,真讚ㄝ!

撥給自己時間修行----邁向心性之旅


        懶惰是最可怕的敵人,法國箴言作家拉羅什富科(François VI, duc de La Rochefoucauld)說:懶惰雖然柔弱似水卻常把我們征服:它滲透進生活中一切目標和行為,蠶食和毀滅著激情與美德。每當我懈怠懶惰了,我就會拿起我的小筆記本,翻到以螢光筆劃了黃黃綠綠的記號----最醒目的這一頁,叮嚀我自己不要忘記老師的諄諄教誨,提醒我自己每天決不要忘記修持。

         我們一定要挪出時間來修行,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即使我們非常的忙祿,特別是在我們非常忙的時候,更要給自己空間、時間,當我們花時間修持的時候,事實上就是與我們自己相處,與我們的真實自性連結的最佳的時光。修持就是與我們的真實本性連結,對自己真實,因此可以帶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修持不是指關於佛教的修持。修持是去整理我們自己、我們的心、我們的態度。俗語說態度決定一切」,所以一定盡可能的給自己時間修行,這是我永生最最敬愛的老師們的忠告,他們是一切良善慈悲的泉源。

        記得老師授課時提到:我們 可以應用佛家的六度來修持,六種超越的菩薩行,就是佈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智慧。什麼是佈施? 就是給自己空間、時間來做修持,事實上,你應該要對自己寬厚,真的要給自己時間來做真正的修持。因為我們遲早都必須要死亡的,當我們死的時候,就必須要面對自己。如果你擔心死亡,不要擔心,因為我們都會死的,那麼我們還擔心什麼呢!!我們真正擔心的是死亡的那一刻就是我們面對自己的那一刻,就是揭示實相的那一刻,這就是我們所害怕的。所以死亡就是與你自己達成協議,去認識你自己,與你自己達成協議,這就是修持。看來師父常說:要愛自己才能真正愛別人,真是不無道理,一個連對自己都不願佈施的人怎麼會有能量與心量去愛別人呢!!所以佈施就是給自己空間和時間來修持;而持戒事實上是致力於一切道的修持,安忍是不論有什麼樣的境遇、困難、惱怒,不論有什麼到來,不要因為它們而感到不安,不要屈服於令人分心的事物和所有的障礙。
        一切萬相源自心,戰勝別人,不如打敗自己,因為,最可怕的敵人,就藏在自己的心中!事實上,我們之所以會失敗、痛苦不安等,多半是基於我們無法戰勝自己,我們敗給我們的monkey mind。
                                    努力不懈 調伏monkey mind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香蕉的用途

平日不正常的生活習慣,是癌症、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形成的原因。
為了防止這些疾病的發生,適度的運動,和均衡攝取營養的飲食,是相當重要的。

而營養高卡路里低,且能預防癌症,而引起大家注意的就是「香蕉」。

在去年日本癌症學會中,發表了香蕉具有提高免疫力、預防癌症效果的報告,而一天吃2根香蕉,就能有效地改善體質;此外,香蕉價廉、易食、攜帶又方便,是維持健康的營養素,真可說是「神奇的水果」。

香蕉對減肥相當有效,是因為它卡路里低,且食物纖維含量豐富。

香蕉非常甜,因此會被人們認為,卡路里一定很高,其實不然,一根香蕉(淨重約100克左右)的卡路里,只有87卡而已,與一餐的白飯量(150克220卡)比起來,大約只有一半以下的低卡路里。

香蕉可當早餐、減肥食品。

在繁忙的生活中,利用健康食品、或補充劑,來補充飲食不均衡的人,越來越多了。

而香蕉幾乎含有所有的維他命、和礦物質,因此從香蕉,可以很容易地攝取、各式各樣的營養素。

其中香蕉含有相當多的鉀和鎂。

鉀能防止血壓上升、及肌肉痙攣;而鎂則具有消除疲勞的效果。

由於香蕉的消化、吸收相當良好,因此從小孩、到老年人,都能安心地食用,並補給均衡的營養。

最近不吃早餐的人越來越多,而一天的活力來源,又是早餐,因此具有立即性、且能長時間保持能量的香蕉,便成為最適合當早餐的食品了。

此外,因為香蕉是低卡路里的食品,就算是正在減肥的人,也能毫不擔心的盡情食用。

台灣曾經是有名的香蕉出產國,每年外銷很多的香蕉到世界各地,這些香蕉美味可口,但您知道它們也拯救了無數的高血壓朋友?

香蕉中含有很多的鉀,用以平衡體內過多的鈉,鈉已知是高血壓的幫兇,香蕉中天然的鉀就成了高血壓朋友的天然保健食品,經常食用香蕉的人,患高血壓以及其它相關的心血管病變都比較少,如果您有高血壓的困擾,每天吃一兩支香蕉對您一定有幫助。

又如果吃得太鹹的話,為了不使身體內的鹽份含量過重,水份的代謝能力就會變差,所以全身變得浮腫,連腹部也凸出來。

這個時候,多吃含鉀的香蕉,可幫助促進鹽份的排泄,同時應調整飲食習慣,口味要清淡。

義大利曾經有醫學院做過研究,常吃香蕉者的體內“壞的膽固醇LDL”會降低,讓您的動脈清爽健康,如果法國人因為喝紅酒讓動脈年輕,我們多吃些香蕉也不會輸給法國的紅葡萄酒,英國劍橋大學也曾做過研究,多吃含鉀食物如香蕉,得到中風機會降低40%。

台灣香蕉名滿天下,台灣的高血壓有沒有比較少?

別忘了這個身邊的健康朋友,我們辛苦農民種植的健康食品─香蕉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出 離 與 虔 誠 ─ 宗薩欽哲仁波切 開示

出 離 與 虔 誠


雖然我們可能相信空性見是正確的,也非常相信慈悲、寬容、布施等行為的美德,但是我們可能仍然處於思索的階段,還沒有把任何理論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有時候我們可能心血來潮想要修行,不再只是閱讀而已,但是雖然沒有東西阻礙你,你還是修不下去——這是「自我」因你偶然瞥見實相,並且生起修行的心而面臨威脅,所以它便用多生的習性障礙你和攻擊你。


如果你打算在下午靜坐修慈悲,到了那個時候,又有某種娛樂向你招手,於是你決定把修行延到晚上。到了晚上,你又發現有個非看不可的電視節目,或者突然發現櫃子太亂了需要整理等等——一旦你決定開始修行,就會有各種藉口出現。


即使在理智上,你知道修行慈悲可能是你自由時間裡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但是你仍然無法修行——因為你是習性的奴隸,你缺乏決心;只在理論上瞭解慈悲的利益,而對看電視和購物的樂趣卻有實際的體驗。


就如同你花了一段時間才培養出這些習慣,你也必須開始逐漸地去修行,譬如從一天修一分鐘慈悲開始,直到你體會到慈悲的功德和利益;經過一陣子,修行成為你有意識建立起來的好習慣,到最後變成一種癮頭——就像看電視一樣。


你可能會想,如果對修慈悲上了癮,這只是另一種習性,而修行的目標卻是要超越它才對;你甚至會擔心,對別人太慈悲,會讓你依賴別人。但是,你不可能一下子就跳出習性與癮頭的狀態中,因此不妨開始把有害的習性和癮頭改為有益的,這樣比較接近目標——這是一種以迷惑超越迷惑的方法。


改變習性可能需要一點強迫,例如建立一種規律,強制自己依循它回顧過去;你可能會發現,大部分的習慣與癮頭的養成,最初都得強迫自己去做。


某個人原來不知道如何打高爾夫球,甚至看電視上的高爾夫球賽都覺得很無聊,認為它既浪費時間又濫用寶貴的農地。但是有一位朋友不斷地告訴他,打高爾夫球有多好,另外還有優雅高級的鄉村俱樂部社交生活相伴等。這些話使得他的「自我」渴望躋升到那個上流社會去,所以他就非常努力地練高爾夫球——不管太陽多大,犧牲他一切享受來練球——最後他可能真正喜歡上高爾夫球了。現在,全世界的人都不瞭解:這個人過去一直鄙視高爾夫球,為什麼現在他反而把所有空閒的時候花在高爾夫球場上了。發生這樣的結果,是因為他剛開始時略為強迫自己——好習慣和壞習慣都是這樣養成的。


對於我們部分的人而言,「強迫自己」可能並不是最好的方法。成為修行者不像耽溺於高爾夫球這麼簡單,因為後者還伴隨了許多明顯的社交利益——修行只是調伏自心,而結果經常很微細。你或許無意識地覺得修行沒什麼用,不如「真實生活」那麼重要;如果真有這種想法,你就需要觀察真實生活的缺陷與過患:想想過去種種不可避免的悲傷,在將來會再次出現想想你所依賴的、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切,在刹那間就可能消失看看生活中的這些層面後,你應該對於平常浪費珍貴生命的生活方式生起堅定的厭離心。


傳統上,佛法教導你這樣做:看看你的生活,注意到自己把時間浪費在近似無意義的事物上;接著,思考生命短暫無常、非常脆弱,一氣不來就生死相隔。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殺死你,而你又沒有什麼方法來保護自己。

人們離開蠻荒危險的生活,卻在自己最喜歡的搖椅中,因為一根牙籤卡到喉嚨而死亡。根據統計,有百分之八十的致命性意外災害是發生在家中,而兇殺案通常也是受害者的家人或朋友所犯下的。在某些情況下,就連辦公桌上的筆也能要你的命。無論你在食物、居所、衣服、保鑣、維他命、健康俱樂部和醫藥上花多少錢,這些都無法保護你免於死亡;甚至它們可能成為你的劊子手。你可能正在吃健康餐的時候,卻被嗆死;或可能對於本來要治你病的藥起了要命的過敏反應;印度的總理甘地夫人是被自己的安全警衛刺殺的。而致死的原因卻沒有滋養生命的雙重功能。生命是無常的,不像衣服,它不能破了就補,也不能因為太短了就加長我們必須勇敢地看清楚並思惟生命中的不確定性,這是我們經常忽略的部分,有些人甚至完全視而不見,因為「自我」不要我們看到這些



也許今天你和朋友吃午餐。你們談些什麼呢?可能大部分都是沒有價值的閒扯淡,像是最近誰和誰上床、誰又花了多少錢買什麼東西等等。想想看,如果你把無可取代的兩、三個小時生命,不浪費在無益的閒扯淡中,可以完成多少事啊!這些時間可以用來利人利己——其中有些人都快餓死了!


想想看,你在生命中浪費了什麼東西、浪費了多少東西,不只是時間,還包括了對環境的浪費。雖然今天人們在理論上對於環保有較多的意識,也警覺到必須回收資源、保存資源;但是通常大家都怕麻煩,因為愛犯罪的「自我」總喜歡方便。


厭離心能幫你不再把全部的生命用來做些根本無意義的事情、能引發你出離輪迴痛苦的決定;特別是讓你瞭解到,你所放棄的東西無論對你或其他人而言,都沒有些許的利益,也沒有讓你得到快樂的可能。基本上,你所捨棄的是「自我」,也就是傾向於對甚至沒有關聯的東西也加以誇大的習性。


生起出離心,並不需要剃光了頭到廟裏去——對某些人這是個好方法,但現代生活已經變得太複雜了,大部分的人都不太可能那樣做。隨著世俗生活愈來愈複雜,精神生活就愈來愈墮落。佛陀曾經說過,今日末法時期的比丘,即使只能持守一條戒律,他的功德跟佛陀時代能嚴持所有戒律的比丘一樣。這是很合邏輯的,因為今天人們所面對的挑戰,遠超過從前所能想像的;更大的挑戰並不表示沒有希望,相反地,更多的挑戰代表有更多的機會處理迷惑。


這就是為什麼發展出離心如此的重要。想想自己的時間多珍貴:你無法用任何方法取得更多的時間——三分之一的生命用來睡覺,可以自由支配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時間非常有限。


「自我」永遠都欺騙我們去追求未來,我們思考著明天或明年要做些什麼事、計畫退休的生活、孩子還沒出生就先擔心自己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我們多麼隨便地就忘記了死亡就在門口、書桌上、椅子上,它不只是守株待兔,而是不停悄悄地逼近我們。我們可能看過上千篇的訃聞,每晚在電視上都看到飛機失事的消息,卻仍然覺得死亡永遠不會來臨。


你應該不斷重複地思惟,自己可能在任何時間、因任何理由而死亡;讓無常的道理深深印在心上,對抗「自我」的謊言。花些時間思惟世間過患也很好,想想那些無法避免的爭端、自私、國內衝突、國際戰爭、家庭糾紛、朋友摩擦、宗教紛爭,想想人們經常捲入的一切,你就會開始明白,並沒有什麼值得抓住不放的。如果你能仔細地來看看,就會發現,這些都是某些人的「自我」所鬧出來的大事。這樣思惟之後,你就會開始覺得,多半的事都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自我」永遠試著去迎合別人,並希望別人迎合它,把它自己的所求所需都看得很嚴重。其實你要做的事就是稍為偏離「自我」的要求,那即是出離。例如,你通常在咖啡中加兩塊糖,但是你知道自己也許明天、甚或下一刻就會死去,可能沒有機會喝一口咖啡;如果同事不小心在你咖啡中加了四塊糖,你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你會真心誠意地說:「沒關係!」心中是這麼想,你並不是希望別人認為你是個好人,只不過你不認為這是生命中的大事。

當你到達這種「它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階段,就已經具備出離心了,那表示出離了生活中「每件事情都很嚴重」的層面。出離心比任何智巧的爭論、辯論、教授和其他東西,更能幫助你瞭解本書和其他書中所介紹的概念,出離心也能使修行上的虔誠心以及信任感自然湧現出來。


有時候,某些人修行佛法、接受教授是希望得到財富、長壽之類的東西,或者除去障礙以完成他們的欲望。這樣的想法,有時會發展到極端,譬如說,你和某人進行商業談判,希望這筆交易能帶來極大的利潤,即使你知道自己的利益可能正是別人的損失,你還是請喇嘛加持你的商業冒險行動,或請喇嘛們念咒、供養,幫你達成目的——這些都是修行佛法上非常奇怪的動機。

或許你認為自己的動機比上面所說的純淨,因為你修行佛法是為了來生投胎到比較好的地方去,變得有錢有勢——佛教也不鼓勵這一類的動機。

執著於此生、來生或人天道,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差別,那仍然是執著。以這種動機來修行,顯示出我們不具出離心,我們真正忠心的是自己的執著與煩惱;生活依舊是件大事,而我們所謂的修行、持咒、儀軌、祈禱,都只不過是我們用來使生活更有情趣的另一種精巧的工具而已。如果這真是你要的,那麼不修佛法反而好一些,依賴物質世界來滿足這些願望,會更切合實際。

如果你想體驗實相,就必須發起純正的出離心。當然,關心此生和來世並不等於執著,但是,對於今生來世唯一有價值的關懷,就在於是否能創造出修行佛法必需的因緣——生存的真正目的,在於為自己和他人的利益發掘生命的真實意義。

即使你真的希望了悟實相,仍會發現自己有很多的執著,但不要因此而感到罪惡,責怪自己;只要永遠注意到「自我」非常聰明,它能在你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操縱那些本來要用來對付它的力量而將它們轉為己用。它用來保護自己的戰術之一,就是假裝在驅除自己,例如,當某人真正決心要修行成佛的時候,他就會開始認為自己已經脫離一切執著了。「自我」可以使這樣的人幾乎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無論那件事多自私、多缺德,他都真心地相信,這樣做是為了佛法和眾生的利益。第一個自私的行為會導致第二個,一直滋生下去,直到他回到起點,完全迷失在輪迴之中,卻留下了一個更強、更狡猾的「自我」需要調伏。

佛教典籍中經常提到信心和虔誠的必要性。在佛法中,這並不是盲目接受任何事物。「懷疑」與「發問」是發展真正信心與虔誠的優良基礎,應該培養這種基礎,而不是加以抑制。尤其在開始階段,忽視你的懷疑去選擇某種信仰或是迷信的虔誠,絕對是不明智的作法。一旦你仔細地選出修行法門和引導者,並修行了一段時間之後,有的時候必須貢獻出不帶任何條件的信任。要生起這樣的信任,你一定要先問問題,再來就是事先分析和檢查每件事,給你一個理性的基礎,產生對此事的信任;否則,那些被丟到心靈角落又忽視了的秘密疑惑,會意外地出現,毀掉你所有的一切。

在修道的過程中,分析以及自己的智慧,應該作為你主要的指南針;但是,有時候「自我」會故意嚇唬你,因此你又不能依賴分析,也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斷,告訴自己現在在什麼地方、發生什麼事情。但是,如果在踏上旅途之前你就念了說明書,詳細地檢查過所選路線的地圖,也檢查過導遊的證件,一路上發現地圖是正確的、導遊也很可靠,那麼你就很有信心地相信自己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並相信自己一定會抵達目的地;即使中途偶然遇到崎嶇或沒有路標的路,你也不會擔心。

虔誠、信任與信心,並不是因為某人乃至於佛陀說它對或不對就接受它。假如你想找黃金,剛開始可能只知道它是黃色發亮的金屬,但是經驗多了以後,你就學會如何認出純金的獨特性質、知道如何利用黃金,把它做成許多美麗的物品。同樣地,虔誠心就是學習認出並感謝好的道路或導遊的品質。


缺乏信心與虔誠,你很可能無法得到多少成就;因為這些特質讓你對自己的修行產生信心,並且創造出成功所必須的熱忱與精進。虔誠心利用原有的習性——就像修行慈悲一般——因此很有效。我們天性就對某人或某事有虔誠心,譬如對父母、配偶、孩子、工作或國家等;平常生活中,虔誠被視為一項美德,因為有了這個基礎,才能建立穩定而持久的關係。


佛法也同樣重視虔誠,因為能忠於修行之道和引導者,欣賞它們的品質是在道上前進所必須的。選擇法門的時候,你可能在理智上覺得有幾種法門一樣好,但是真正選擇其中之一的時候,你可能是因為比較喜歡某種法門特別的性質,才選擇它;而這種喜歡除了理智之外,還必然帶有感情方面的因素。

雖然虔誠是不可缺少的,卻必須配合智慧才行。佛教典籍中認為,稟賦優異的修行者,以理智入道,而後發展虔誠;不過,先有虔誠而後理智也可以。


不幸的是,有些弟子一開始就具備虔誠,但是從此以後再也懶得去問或分析任何事;這種弟子接受老師講的全部都是對的,可能只因為老師符合弟子心中老師的形象、或者可能老師很有名、或者弟子幻想老師知道一切從而得到一種安全感。這種無法鑑別錯誤的心,就和永遠要挑錯誤的心一樣地偏差。

只有當這個人碰巧撞到正確的老師與正確的法門時,這種「白癡似地虔誠」才有作用——他就好像是被好的導遊沿著平直大路帶領前進的盲人一般,無疑地,他能走到目的地;否則的話,非常有可能會發生不幸,因為他很可能遇不到好的導遊或者道路險峻難行,很容易失足墜落而死。這種人也很難利益其他眾生,因為他沒有分析過是非好壞,根本不清楚向哪裡走以及為何向那裡走;就像是個盲人,無法告訴別人依道而修是件好事,因為在他抵達最後目的地之前,連自己都不能確定。

有時候,我們為了非常膚淺、非常情緒化的理由來修行佛法。我們在演講廳見到某位老師感到心血來潮,或是念了幾本有趣的書似乎證實了自己原先的想法,把這些頭腦簡單的原因當成修行動機,然後就把虔誠心丟在任何出現的人或事物上面。也許我們有許多問題,也曾經聽人家說過佛法能解決這些問題——可能佛法的確是這樣,但也只有一陣子。我們喜歡某個老師,可能因為他給了我們常識性的建議,或者是心儀於他的外表,但這種虔誠心能持續多久呢?


一段時間之後,你開始看到錯誤的地方,這可能是真的有錯誤,也可能只是你的投射而已;不論是哪種情況,你都會埋怨老師或埋怨修行之道。其實你從未檢查老師和法門的性質,只不過一時衝動就跳了進去;這種隨便的虔誠一點都不穩定,這也是有些人永遠都在換老師、換法門的原因,這種狀況的利益有限——至少對自己、對別人而言,都浪費了許多時間。

築基淺薄的虔誠心,受到一點輕微的打擊,就會全部瓦解;然而,理智的虔誠是無法被摧毀的。在你沿著修行之道前進的時候,無疑地,會遇到許多障礙;如果能明智地探討佛法的運作方法,瞭解自己在修些什麼,以及為什麼這樣修,那麼當障礙發生的時候,你就不會失去信心了。

2011年3月11日 星期五

六個生活的啟示

單純的喜悅,失去與擁有,知道自己有限的聰明,現代人生活複雜不容易擁有簡單的生活,單純的心,簡單與單純的生活正是現代人所...................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柔弱克剛是真理


柔弱克剛是真理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

下之至柔莫若於水和氣。任何東西都能抵擋水和氣的流動,任何力量都能干擾水和氣的方向表面上看來,水和氣都是最沒有力量、最沒有主見的。但是深入觀察,水和氣無所不在,任何都西都含有水和氣,沒有水和氣,任何生物必枯竭死亡→水和氣也是天下最重要的東西。

水和氣的特色是擅長累積能量,至柔的特色,怎麼發生便怎麼接受,是以能量絲毫不浪費,只有累積;累積到一定程度,能量便爆發了。看那強風,看那豪雨,看那滾滾的洪水,無堅不摧,無物可擋。

水蒸氣的力量,開動了火車,打開了物理學的奧秘,人類是上最重要的工業革命因而展開。柔能克剛,弱能制強,不是口號,是真理。

以人類的身體形狀來看,人類不應該站得起來。骨骼的結構程倒三角形,頭重腳輕,骨骼只會讓人倒下去,不會站起來,所以睡覺、死了,人類非躺下來不可依地心引力的物理學,人類即使能站立,也是倒立的,重的頭在下面,才能穩定:但是人類卻頭在上面。撐住人類直立的不是骨骼,而是神經組織,神經組織運作的能量,讓人類可以直立。

天下之至柔,不僅可馳騁天下之至堅,並且可以操控天下之至堅。物理學如此,人事現象也是如此。男人表面上是堅強者,但是重大事件上不如女人。女人的美麗溫柔可以傾國,可以抵的上千萬男人的百戰雄獅。

水和氣不但有最大的力氣,更是無所不在。滲透力極強。海水可以將岩石腐蝕,水的滲透力可以穿透任何鋼板。氣的力量更大,任何堅硬的東西,都擋不住風化。

因為水和氣可以將自己縮到最小、最小,小到幾乎肉眼無法觀察到,但看似無,其實仍有,故稱無有。沒有人可以依依說明水腐蝕和風化的過程。無有很難做具體觀察,因此任何堅硬的東西,都無法抵擋水和氣的力量。無有可以穿透任何小的罅隙。滲透進去,由內在腐蝕,任誰也無法抵擋。

看是無為,其實是無所不為。自然的力量無孔不入,無所不在,這股力量才是最大的。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保持警覺,才能看到這股力量,讓力量自然發展,生命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出路。

真理早人類而存在,自然的力量遠大過人類的思考。人類語言和思考其實是相當有限而卑小的,大都數的人堅持自己立場才是真理,其實幼稚而可笑,真理愈辯愈明的講法,只暴露人類夜郎自大的小丑心態。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無生物都存在自然中,都活在真理中,人類是唯一的例外。有了語言,有了思考之後,人類背離了真理和自然,人類的想法是唯一的不自然,唯一的非真理。人類背離真理、背離自然,這是痛苦的開始,人類受到思想的污染,人類生活在自己的夢想中。



清醒是唯一的菩薩道。耶穌要我們清醒過來,清醒的找回伊甸園,便是唯一的天堂。佛陀的「揭諦, 揭諦,婆羅揭諦」,更是要我們清醒的去經歷生命,經歷所有的喜怒哀樂,吉凶悔吝。

烏雲走了,太陽便又出現。人本身便是真理,便是自然,便是神,便是佛。思考的烏雲走了,真理自然浮現。心寧靜下來,思考放下來,放掉過去,便是懺悔,徹底懺悔才能接近神。

真正的教誨是不靠語言的,真理只有在無言之中。人類的大腦只有想做點事,只想有為,所以造成更多的混亂。保持警覺、保持無為、保持寧靜,真理自然浮現只有真理才有真正的力量。地球上任何力量,都及不上自然的力量。

要接觸宇宙大能,體驗那浩瀚無邊的力量。人也是宇宙的一部份,人事自然的子民,自然必會照顧人類。

人,站起來,頭在上面,接受器在上面,人類如天線一樣,本應更能感受宇宙大能。人類的確是頂天立地、乾坤能量運作的工具。但思考污染了人類的磁場,誤導了人類的生命,使人類的潛能完全受阻。只有回到自然,回到真理,宇宙大能才會再度降臨人類,能量的爆發是宇宙堅最大的力量。

科學家、藝術家、宗教家、創業家那一剎那間的表現,那一份感動人的力量,便是宇宙大能的爆發。所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伊蕾娜.森德勒

「要永遠幫助一個掉到了水裡的人—— 不管他信什麼教、不管他是哪國人。幫助別人應該是你每天發自內心的需要。」 漸漸的你會發現幫助別人是人類快樂的泉源。
我在此禮敬天使的化現----伊蕾娜.森德勒

問佛

很好的短信

看到這個短信更明白師父關於好的開示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生命列車

修行帶來恆久的快樂; 工作智慧---快樂也需要學習


佛經(法句經)云:萬法為心造,諸相由心生。英文翻譯是“We are what we think. All that we are arises with our thoughts. With our thoughts, we make the world.”無獨有偶的,事實上,整部佛教的教義就是如何馴服心,不是降伏別人的心,而是降伏自己的心。因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一顆未經調伏的心,這個未調伏的心就像一頭狂奔的大象一樣,到處惹事闖禍,這就是愚人雖求樂,然因無明故,毀樂如滅仇,這就是安住心的重要性。

觀心就是觀察起心動念,觀察心念的實況、本質。觀察心的目的在於了解自己的本心,使雜染遁形,而受矇蔽的心成為清淨無染,不受痛苦折磨。愈觀察心就愈明白心,清淨心、雜染心都能漸漸如實顯現。不觀心、不明白心,雜染會很多,心就成為罪惡的淵藪,所以真正的修行人要以修道讓心智清明、健康,觀心、調伏心是修行的重要課題。當心定靜時,容易覺知,但若生起貪瞋癡之念,就會卡在某個對象上不願捨離,就像損壞的唱盤,一再重播某段曲子,難以覺知無常。去除雜染使心念保持流暢,除了直接從心念去覺知、排除雜染之外,也可由身體的覺知下手。當身體靜止時,多注意呼吸,身體移動時,多注意動作、觸感,這也能有效地使雜染、散亂心減少與止息。

你我都不是專業的修行者,但是不論您是那一行哪一業的人士,真的必須感到很幸運,因為事實上我們的工作、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任何一個角色任何一個職務都是上天賜予我們的修練道場(嘿ㄟ!!沒有臨場感嗎??為了自己好,奉勸你還是培養一下吧),因此我們必須心懷感恩,這些淋淋種種都是來成就我們修行的素材。有智慧的人會善用這些珍貴的素材,讓它們成為我們興行上最大的資產與進步的泉源。這樣也許就可以成為一個真正專業的修行人喔!!!一起努力吧。

以下(摘自經濟日報)工作智慧---快樂 也需要學習
台灣的痛苦指數、工作時數,總是名列世界前幾名,大家都想要快樂幸福,卻往往求之無門。《僧侶與哲學家》的作者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的人-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表示,利他的慈悲心,是快樂的根源;反之,如果為了自己的成功,不惜摧毀他人,那麼將永遠無法成為快樂的職場人。

職場充滿激烈競爭,且工作占據人生太多時間,抽不出時間好好休息、陪伴心愛的人,是許多上班族不快樂的來源。 「職場的競爭有兩種。」李卡德指出,一種是看到別人很優秀、很有創意、表現很好,會興起一種「我也應該這麼做,才會變得那麼好」的見賢思齊心態。

另外一種競爭則是,一心一意只想成功,就想盡辦法摧毀別人,卻忘了,不管是職場或人生,本來就是互相依賴、互相支持的體系,「當你把所有人都摧毀時,自己就失去支撐,最後也會向下墜毀。」

自私 是不快樂根源

馬修‧李卡德認為,第一種競爭,是良性、正面的,第二種競爭則是自私、毀滅性的,而「自私,正是人類不快樂的最基本根源」。

李卡德是位藏傳佛教喇嘛,1946年出生於法國的他,父親是著名哲學家,母親是知名畫家,舅舅則是探險家,從小他就過著多采多姿的生活,往來的都是高級知識份子、藝文名人。他取得生物學博士學位後,曾跟著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一起研究生物基因族譜,卻在26歲時覺得人生必須有所改變,放棄高薪工作,到喜馬拉雅山下修行。

修行35年的他,最知名的作品是《僧侶與哲學家》,這本書帶來巨額版稅,與他原本一個月不到50印度盾比的生活極為不同,他決定將版稅全數捐給一個基金會,從事人道計畫,目前在西藏、尼泊爾及印度等地已陸續新建30多所診所及學校。

近年馬修‧李卡德親身參加科學實驗,與許多腦神經科學家、佛教僧侶等一起研究,證明禪定時的腦波,與科學定義的正向、快樂的腦波吻合,長年禪修會在腦部帶來正面情緒,例如喜悅或熱情。

他也因此推出另一本著作《快樂學──修練幸福的24堂課》,為世界困惑、痛苦的眾生,提出快樂的解答。

我們害怕悲慘,卻奔向它;我們想要快樂,卻遠離它。

這樣的誤判是如何產生的?李卡德從親身經歷出發,主張快樂不在於外在環境,而是一種能力,一種生存的態度,必須學習,「就像閱讀、寫字,都必須透過學習、練習,為什麼人們不認為快樂也需要透過學習,才能獲得?」

內化 激發圓滿潛能

快樂的秘訣和技巧,就在於人心的轉換。

李卡德指出,不快樂的真正問題,通常不在外在,而在於內心,「我們的心就像被寵壞的小孩,我們一向聽命於它,卻沒想過要訓練它。」

事實上,心常常執著、憤怒而帶來不快樂,若能常常培養慈悲、善心,就能成為快樂的人,必須把向外求的心轉為向內探索,並加以訓練。

雖然被外界封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馬修‧李卡德說,他不知道為什麼別人會這麼稱呼他,但他相信,「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只要你知道方法。」因為每一個生命都具有完美圓滿的潛能。

與李卡德私交甚篤的知名導演賴聲川表示,李卡德的生活非常忙碌,要為達賴喇嘛翻譯,也要從事慈善募款、參與科學實驗、出新書等,但這麼多事情中,沒有一件是為了他自己,「我從來沒有看過他煩躁或不安,或許,這就是他快樂的真正祕訣。」

這也正是李卡德所主張的,不論在職場或人生中,利他的心,是快樂的最根本來源,自私,則只會帶來不快樂。在競爭激烈的現代職場,這番話格外值得深思。


馬修‧李卡德

100道青菜作法

因果循環

佛陀說過:你所作的絕對不會浪費,你沒做過的也絕對不會發生

分享—席慕容的一首詩

泡腳 喝茶的好處

認識泡腳 喝茶的好處




老祖宗的智慧結晶 真的非常棒

同時強烈建議對身材不滿意的人與足部血液循環不良的



人一定要泡腳



目前建議患者泡腳在歷經約三個月左右的追蹤

只要持續做的人幾乎身材部分(尤其在臀圍)都會有明顯縮小的變化 而足部血液循環不好容易腳冰冷的患者再持續泡腳約一個月左右都會有明顯的改善

文中所謂的"溫水"是指腳所能接受的溫度,泡腳的時間約10~15分鐘,最好能泡到出汗,但要注意別吹到風而感冒,至於是否要加任何東西在內就比較無所謂 ,水位高度只需超過腳踝即可

如果覺得腳容易卡在水盆內不舒服,同時倒水與搬水不方便,可以到大賣場買一種裝衣服的收藏箱(白色或透明的,下方有輪子)即可輕鬆享受泡腳的樂趣.

富人吃補,窮人燙腳,看電視時,同時做溫水泡腳

俗話說:「富人吃補;窮人燙腳。」因為腳底的穴道多,所以早晚泡腳,就可以減少感冒喔!

溫水泡腳好處多,現代人常坐辦公室,又懶於運動,普遍足部循環不良。

★★★★你可能不知道,倘若足部的循環變好,心臟就不需要額外一再加壓,輸送血液至足部末梢,可減少



高血壓、心臟病及中風等高危險疾病的發生。

另外,膝蓋以下到腳底,有許多重要穴道,如果我們常以溫水泡腳,就可促進新陳代 謝,加強體內循環,對常失眠的人,也很有幫助。

以下! 介紹幾種簡便的溫水泡腳法:



首先,水的溫度要夠熱,但不會燙傷,大約攝氏45度。



●鹽泡:

溫水中加入2大匙鹽巴,鹽有消炎殺菌、通大便的效果。

●薑泡:

溫水中加入幾塊打扁的老薑生薑,薑有散寒、除溼的作用。

●酒泡:

溫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類,可促進血液循環。

●檸檬泡:

溫水中加入兩片檸檬,可順氣提神,預防感冒。

● 醋泡:

溫水中加入3大匙的白醋,可中和體內的酸,滋潤皮膚。

●另外,浸泡時,要注意下列幾點:

準備一個大且深的水桶,水位能浸到小腿一半以上為原則。

不能因桶小而斜放雙腳,要能舒適平放於桶底,才不至於抽筋。

浸泡時間約 30分鐘,若水涼了,中間可加熱水 1~2次。

浸泡前後喝一杯水,以利新陳代謝及體液的補充。

飯前飯後1小時,不要浸泡,以免影響食欲或消化。

扭傷紅腫期間,若有傷口,不可浸泡,以免刺激傷口發炎。

有高血壓、氣喘、心臟病者,浸泡時間宜縮短為15分鐘,

若無不適,再增加浸泡時間。

浸泡後若流汗,應擦乾汗水,休息一下,再外出;

因此時毛細孔大開,若吹到風,容易感冒。

喝茶的好處

這可是有醫學證明的喔∼∼大家好好的參考一下吧∼∼^_^

1.每天用「腦汁」工作,或常熬夜苦讀的讀書人 -→ 應該多喝茉莉花茶。

2.經常運動,或是從事體力勞動量較大工作的人 -→ 適合喝烏龍茶及紅茶。

3.需要經常騎摩托車,或常受髒空氣荼毒的人-→可以多喝綠茶。



4.整天坐著不動,平時也不做運動的人 -→就要喝綠茶、花茶。

5.煙酒不離手的人 → 多喝綠茶。

6.肉食性動物者【一天不吃肉就會感到精神恍惚的人】 -→ 喝喝烏龍茶。

7.每次上廁所都覺得是一件苦差事,經常便秘的人 -→ 多喝蜂蜜茶喔!

8.膽固醇過高、血脂數高的人 -→ 烏龍茶、綠茶

9.每天和電腦「搏鬥」的現代人 -→ 就真的要多喝茶【只要是茶都可以喔!】 正當和電腦搏鬥時,不妨泡杯茶,有空就喝它幾口,不但可防止輻射線的危害,而且可舒活筋骨,消除倦怠和疲勞,是保健養身的方法。

至愛.....都是過客?

只能陪你一程